记协概况
协会章程
记协组织机构
记协大事记
 - 传媒法规 - more >>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广告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广告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计算机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
 - 文件汇编 - more >>
·关于开展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报纸副刊专刊作品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内参报道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温州市第七届新闻论文评选暨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社会活动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评选暨浙江新闻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 友情链接 ·
太原新闻网|
新闻业务交流
关注记者成长的三个“拐点”

http://jz.66wz.com  稿源: 半岛都市报社   2007年11月08日 09:48
 

  分析一个记者的成长历程,大致会出现三个拐点,分别出现在从业的三个月、二年、五年左右。记者的个性各异,“拐点”的出现可能会有所不同,时间上或早或晚,但大体规律差异不是很大。

  记者成长的拐点,是一个记者思想上、行动上乃至形成写作风格的关键环节,是由量变转向质变的飞跃衔接点。关注记者成长的三个“拐点”,分析其在不同拐点的表征,无论是对记者本人成长的自我认识,还是对媒体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展,都非常有意义。

  第一个拐点,适应性拐点,多出现在记者从业三个月左右。

  目前媒体招聘新人的大致规律是,先海选报名,后笔试、面试,符合条件的“苗子”要见习三个月再决定是否录用。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怀着对记者职业的高度崇拜和向往,历经激烈的竞争“杀”出重围进入见习期,思维活跃、行动迅速、不怕吃苦、敬业奉献,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拿到新闻线索就会激动不已,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耽误吃饭、睡觉哪怕连夜奋战都毫不介意,目标只有一个——早日成为一名正式记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锻炼,有的新人能很快适应所服务媒体的定位、风格,写稿、发稿量甚至比肩老记者。表现突出的新记者往往给媒体带来清新之风,他们脑勤、嘴勤、手脚勤,见稿就写,常常数量上“高产”,但质量上尚欠“火候”,对不同种类新闻体裁驾驭不熟练,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常有偏差,见报作品多以“豆腐块”居多。

  “适应性拐点”在三个月左右出现。除了见习期满顺利转正迈入新闻大门,也有相当一批人由校园生活心态过渡到社会人心态过程中出现偏差——原本认为神圣的记者职业,在忙碌、高压力的常态下略显失落。与象牙塔里的浪漫相比,工作后生活变得很现实,不算高的收入比起高房价、车价比较寒碜,觉得记者“不过如此”,远没有“无冕之王”想像中的“好玩”。部分刚入行的记者带着失望、失落黯然退出新闻行业,“拐”向其他就业岗位。

  第二个拐点,成才性拐点,两年左右的记者最常见。

  怀着一腔热血,带着社会责任感、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记者生涯渐入佳境。媒体多是沿用多年来的行业“分口”体制,一名记者(或者更多)分工负责某一行业、领域的报道,和行业部门领导、通讯员混得渐渐熟悉,对新闻线索价值的判断基本准确,对各种新闻题材、体裁能驾轻就熟。

  据一项统计,记者从业一年至两年之间,是最容易写出获奖新闻的黄金时间段。有新闻前辈断言:如果一个记者干了两年还没有写出获奖作品,其新闻生命是失败的。虽然这样武断的结论有失偏颇,没有考虑有人“大器晚成”,但笔者认为该结论是有道理的。

  从业一两年的记者,大多是新闻单位一线活跃的骨干,见报稿件数量多,稿件写作质量、思想深度也有提高;新闻采访方式方法、新闻写作也渐渐形成个性风格,对分管行业的发展来龙去脉比较熟悉,新闻选题、采访向纵深发展。套用商品生命周期规律,这个时期的记者处在导入期后第二阶段——快速成长期,也是记者职业的黄金时期。优秀的记者才华得以挥洒,采访写作游刃有余,好稿不断。平庸的记者则倍感吃力,每天为了完成所谓的工作分而愁肠百结,心神俱疲,有的不得不重新选择别的工作岗位。

  第三个拐点,转型性拐点,多发生在从业5年左右的“老”记者身上。

  无论是党报、党台,还是新兴的都市类报纸,在记者岗位上干了5年都是当之无愧的“老记者”了。这时,大部分人创业、敬业的激情逐渐退却,事业心归于平淡,“职业怠倦征”开始显现——习惯于拿拿红包、拉拉关系、吃吃请请,利用朋友圈子办点私事;习惯于在通讯员的稿子上署上大名脸不红心不跳;也习惯于投机取巧利用网络、电子邮件等代替现场调查采访,还坦然自若写上“记者在现场看到”……

  所谓转型性拐点,“老记者”很多都开始了或大或小的转型:有的在工作岗位、职位上提拔重用,担任采编部门负责人,身份从“演员”转型成了“导演”;有的仍然坚守一线,或扛起“首席记者”的重担,或成新记者的领军,业务能力和水平开始焕发第二春,策划出有深度、有思想、有影响的活动或报道,成为媒体绝对的中流砥柱。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老记者或“拐”向企业去干经营管理,或另起炉灶远走高飞。据一项统计,都市类媒体记者5年左右的流动性平均在50%,高的达到90%。

  记者成长的三个“拐点”不是绝对的,有时会重叠甚至跳跃。对媒体决策层来说,针对不同“拐点”的特点,出台激励政策培养人才,少出现歪才、废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记者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记者才华的最大限度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解决好“拐点”问题,往往会事半功倍。

  不同拐点时期,是记者采访人格确立的关键。记者的采访、工作作风,实际上是媒体形象的外化,影响着社会对媒体的评价。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天的工作又是高压力、快节奏,针对不同拐点时期缓解、调整记者的心态,确保记者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比较生理、安全等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目标,记者大多是思想独立、思维活跃、个性较强,比较看重“面子”,媒体可通过待遇留人(提高底薪、奖金额度)、环境留人(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空间)、位置留人(对优秀人才提拔重用压担子、开设专栏)等方式,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记者“自我实现”后,媒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将大大增强,竞争力也就不言自明。

 
编辑: 徐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