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协概况
协会章程
记协组织机构
记协大事记
 - 传媒法规 - more >>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广告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广告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计算机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
 - 文件汇编 - more >>
·关于开展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报纸副刊专刊作品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内参报道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温州市第七届新闻论文评选暨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社会活动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评选暨浙江新闻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 友情链接 ·
太原新闻网|
新闻业务交流
新闻舆论如何凸现以人为本

http://jz.66wz.com  稿源:   2007年11月07日 17:30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本质、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的最新思考,是坚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党和人民舆论工具的新闻媒体,要把宣传以人为本理念当作新闻舆论的主线,全面体现胡锦涛同志的上述论述,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媒体的第一追求,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进一步密切新闻舆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确定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新闻信息的消费主体。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的原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在新时期新闻宣传中的运用和发展。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理所当然地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新闻舆论的主体。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新闻媒体“把版面留给群众,把镜头对准基层”,就是确认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地位。为此,新闻媒体要大力弘扬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大力讴歌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创建的丰功伟绩,大力展现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崇高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使新闻媒体永远“生活在人民当中”。

  回顾以往的新闻报道,我们是否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这方面有进步,但尚不尽如人意。有些新闻报道或多或少地残存着“官本位”、“媒体本位”的痕迹。如有的报道从“俯视”角度看群众,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媒体的兴奋点,群众“兴奋”不起来,群众的兴奋点,媒体“兴奋”不起来,造成了传播者与受众的隔膜或错位。报道视角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即领导视角多,群众视角少;工作视角多,生活视角少;上层活动视角多,基层活动视角少;干部政绩视角多,群众利益视角少;居高临下灌输多,平等交流视角少。而“媒体本位”则是从媒体出发,如以媒体的主观喜恶取代群众的喜恶,不是以群众与实践为标准来判断报道的社会效果,而是沾沾自喜于编辑部门的自我评价;不是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是从媒体自身利益出发,一切围着媒体的“卖点”转,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果之上;尾随少数人精神需求的低级趣味、格调低俗,追奇猎艳,把“及时行乐”、“玩世不恭”当作时尚宣扬,把暴力、色情、封建迷信作为趣味追随,曲解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精神需要。凡此种种说明,唯有媒体自身树立群众是社会历史真正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强化亲民为民意识,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变“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做到心中有群众,笔端有百姓,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要突出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就要进一步宣传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是时代精神的标志,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潮头,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方向。在当代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有关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选择。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满腔热情地宣传了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充分显示新的时代精神和风采,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起到了“见贤思齐”的示范作用。从孔繁森到牛玉儒,从张鸣歧到吴天祥,从徐虎到包起帆,从李国安到李素丽,其感人的事迹震撼人们的心灵,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新闻媒介要突出群众在报道中的主体地位,还应该把笔触伸向普通百姓,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近几年来,中国新闻界发生的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注重反映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思想、情操、愿望和要求。报纸辟出大量人物专栏,广播电视对各种人心态的描述,媒体对民意调查的公布,给人们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表达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普通人对事业、生活的态度,已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成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格局调整的不均衡,社会上还存在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相对困难,有些权利得不到保障。如目前全国约有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却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成为被城市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有的还拿不到工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新闻报道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关注的眼光投向这些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疾苦,传递他们的呼声,讴歌他们的业绩,呼吁保障他们的权利,这是媒体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现在,党中央十分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众,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扶助弱势群体,以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使改革的成果也能惠及弱势群体。新闻媒体要进行跟踪报道,积极反映各地贯彻这些政策措施的新举措、新成果,反应这些政策举措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揭露和鞭挞侵害弱势群体正当权利的非正义行为。比如,每到逢年过节媒体上大量传播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大声疾呼,呼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诚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新华社播发的温家宝总理亲自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感人肺腑。

  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对新闻媒体来说,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方面。

  所谓知情权,是指人民群众获得有关公共领域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是指公民通过媒体获得新闻信息的权利,包括公民有权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权通过媒介对国家重大事务、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公民有权通过传媒获得有关形势、决策、文化、知识、娱乐的资讯,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

  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让人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满足人民的知情欲,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列宁早在1917年就指出,“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够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江泽民同志提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举措,需要向群众作通俗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知情权,就是群众民主权利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知情权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所以,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及时报道民众欲知而未知的新闻信息,深刻阐述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这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衡量媒体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党和政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决策,对建设小康社会和他们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的酝酿出台尤为关注。他们希望了解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在为群众做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希望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他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机遇和实际利益。为了满足群众的这些知情欲望,新闻媒体要快速传达重要信息,使“上情下达”,群众知情。同时,要灵敏地反映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及时了解群众的愿望和意见,使“下情上传”,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成双向回流的态势,使党的主张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在变化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构成、特点、内涵,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就要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在内容和形式上勇于创新,在弘扬主旋律中实现多样化。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时效,快速传递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信息,使受众从“慢知”到“快知”。要进一步组织好解释性报道与深度报道,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使群众从“浅知”到“深知”。

  进一步关注民生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新闻媒介要体现这一核心,就要更好地反映民意,表达民心,关注民生,排除民难,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新闻舆论的惟一标准。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务政务活动的中心是“执政为民”,党政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从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的报道视角要“聚焦”到“执政为民”上。要充分反映各级政府的亲民之情、为民之举。报道各级干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排解人民疾苦,为群众“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口,报道党和国家采取的重大决策,阐明这些决策与举措给百姓的机遇和利益。事关国计民生的报道,理论性、政策性、工作性较强,如切入点不准,离百姓远,摆起架子来写,群众就不喜欢。其实“国计”是紧扣着“民生”的,党和政府是为“民生”而“国计”的,只要抓住“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就能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如新华社播发的《新一轮改革将给百姓带来什么?》一稿,内容博大精深,总揽全局。但由于从百姓视角切入,抓住改革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主题,围绕“个人创业天地更宽”,“个人财产和投资消费受到更好保护”,“就业门路更广”,“织成社会保障安全网”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展开,以百姓的喜好和接近度来解读政策,一下子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

  要进一步关注民生,就要把报道视野投向社会分配、就业再就业、看病医保、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出现了“一腿长,一腿短”的跛脚状况。经济发展的指标GDP大约排在世界第7位,而人类发展指数(HDI)则大约排在96位,两者之间的落差说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落后GDP增长,构成了经济与国民可分配收入增长之间的矛盾;就业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社会教育福利事业的发展滞后于GDP增长,构成了经济增长与社会教育福利、卫生事业滞后与社会保障体现不健全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在民生中,就出现了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等难点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闻媒介要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调节、沟通、协调等功能,正确处理民生中遇到的这些新矛盾,协调城乡、区域、社会不同群体的各种关系。比如,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群众的生计,是民生之本、安国之道。新闻媒介要加强就业再就业的报道,积极宣传实施就业与经济增长并重的战略,宣传拓展就业渠道、推动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含量的新举措、新发展。此外,要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报道。加强发展教育卫生、福利等社会事业的报道,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报道,通过新闻舆论的调控力量,推动“五个统筹”的进程,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加强新闻舆论的亲和力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尤其是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对媒体来说,就是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要注入更多的感情含量,要有包容性和人情味,贴近受众,善解人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新闻舆论充满亲和力。

  亲和力的“亲”,就是与群众亲近、贴近,报道群众想知欲知之事,说群众想说欲说之话。“和”就是“和颜悦色”,而不是疾言厉色,让受众望而却步;“和”就是“和风细雨”,而不是急风暴雨,使新闻舆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就是基调平和,细水长流,保持舆论常态,不大起大落,让受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就是注重平衡,报道要顾及各方面,防止“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把握好舆论的力度、热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媒体面对的不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而是充满自主精神、选择能力强的受众。因此,媒体要尊重受众的人格与尊严。如果居高临下,硬性灌输,端起架子说教,扮起面孔训人,套话空话连篇,甚至虚话假话蒙人,受众不仅难以接受,而且会产生心理阻抗和逆反情绪。因此,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变训导式的宣传方式为诱导式的宣传方式,变封闭式的宣传方式为开放式的宣传方式,变灌输式的宣传方式为启发、交流、互动式的宣传方式。新闻媒介要重在疏导,“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记者要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弄清群众心中有哪些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在报道上给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释。媒介要善于做舆论疏导工作。疏即疏通,好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解开思想疙瘩,激发主观能动性;导即引导,运用事实和理性的力量,引人思考,明事悟理,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到准确方向。新闻媒介要注重交流沟通,变硬性引导为软性引导。所谓硬性引导,就是居高临下,“你说我听”,“你播我看”,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惯用的报道模式。所谓“软性引导”,就是适应受众心理与需求的引导,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引导,就是平等对话谈心式的引导,就是沟通启发式的引导。媒体要作为社会平等一员发挥沟通功能,沟通党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协调个体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媒体要贴近群众的感情,以情动人,引起共鸣。舆论传播中的情感因素往往能发挥征服人心的力量。记者要把思想感情融进所报道的人和事,运用精心挑选的事实和细节,通过现场目击烘托气氛,通过抒情、对话与受众交流,使报道充满人情味和感染力,从而拨动受众的心弦,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新华社上海分社原社长;高级编辑)

 
编辑: 徐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