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展示”,更是“揭示”!
《嫁接富土穷乡的生动样本》等系列稿件,是“三农”报道中的精品,也《温州都市报》第一次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曾入选浙江省记协、省新闻学会组织编写的《震撼的奥秘——浙江新闻创优范例选编》一书。这组稿件以连续四天同一版面、同一位置的编排方式见报,匠心独具,在读者中曾产生强烈的关注,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赞赏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发现典型有眼力
当时记者写了一篇关于苍南县观美镇“来料加工”的脱贫稿件,大意是说不少贫困村由镇党委、政府撮合,与温州市区部分企业合作来料加工以脱贫致富。对这一做法,编辑十分敏锐和重视,并与记者一起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经过讨论,从更高的站位上地发现,在当时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题材。因稿件调查还欠深,细节还欠少,遂立即决定要细加采访,好好“解剖麻雀”。
脱贫典型忌虚张声势、浮于表面,在修改稿件中,编辑又不断质疑:当地的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农户究竟能否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户与企业的矛盾如何化解?这种撮合型的“反哺路径”能不能长久?其中又藏着多少“长效因子”?诸如此类的疑问和“交锋”,使得稿件的采访、写作和编辑也愈加细致,愈加深入,愈加平实,愈加客观。
三、深入乡村有脚力
为了把新闻做深、做实、做厚,把典型做足、做细、做透,编辑看了稿件后还不“过瘾”,又与记者一起来到来料加工的一线,采访当地农户、加工点负责人、村支部书记和乡党委书记等,在有的地方还一直采访到夜里。耳闻目睹,亲历亲见,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材料,摸清底数,也增加了底气。
四、撰写按语有笔力
在温州这口滚烫的“锅子”里,穷乡如何嫁接富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时“富民攻坚”的重大课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遭遇的一个切实难题。编辑在系列报道的开头,撰写了一篇《温暖乡村的“观美实验”》,既理性思考,又热情鼓呼,明确提出,“观美实验”正是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生动样本。见报后,温州全市将其作为富民攻坚计划的典型予以推广。记者后来回访发现,“观美实验”已发展成了形式更多、范围更广的“观美效应”。事实表明,这是一篇有持久生命力的典型报道,就是在新时代的“三农”工作中,“观美实验”对于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